[ 深度介紹~中華民樂的瑰寶:『 揚 琴 』]
[洋琴介紹與改革]
[琴竹之改革 ]
[琴絃之改革]
[洋琴之特色]
[洋琴曲之流派]
[名家、名曲與出版]
[洋琴介紹與改革]
兩橋洋琴,又叫揚琴(江南)、蝴蝶琴(廣東)、瑤琴(潮州)、文琴(貴州)、七音琴(四川) 。
因為它是在明末,由外國(兩伊、東歐)傳入的,所以叫"洋"琴。
相對於現代國樂用的多橋 大洋琴,我們把兩橋洋琴,叫做小洋琴。
小洋琴在民間,多用在說唱音樂的伴奏上;如(四川洋琴)、(四川清音)、(四川琴書)、(恩施洋琴)、(雲南洋琴)、(廣西文場)、(北京琴書)、(山東琴書)、(徐州琴書)、(榆林小曲)、(廣東南音)、(湖北小曲)、(長德絲弦)
、(梅花大鼓)、(廣東小曲)、(東北影調)、(內蒙二人台)、(天津時調)...均以洋琴為主要伴奏樂器。
國樂器裡洋琴的歷史可算最短,但近代型制上的發展變化卻最大。
因此介紹洋琴不得不 就其定絃、型制、琴竹、用絃、技法...之改革上,加以介紹。
型制、定絃之改革小洋琴因 為只有自然音(鋼琴的白鍵),不能轉調,所以很早就有上下絃半音定絃法,及左右橋半音定絃
法的改革,以獲得變化半音來轉調,但基本上因橋數都沒有增加,所以演奏、製作均很困難。
如五十年代,天津音樂學院鄭寶恒(山西,1924─)與張子銳、趙立葉、天津樂器廠合作 ,於1953
─1954年共同制作兩橋式十二平均律律呂式大洋琴,即於兩橋間採半音調絃法,有高音、低音 兩種洋琴。均仍為兩橋。
鄭寶恆再與袁靜芳、蘆寶林合作研制第二代全律活馬大洋琴。
七十年代,鄭寶恆發明低音絃 罩,使低音可得較厚之琴棰效果。
民國48年,北京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樂團,樂改組組長楊竟明 (安徽1918─)制作三橋變音(滾軸)洋琴,可以臨時變半音轉調,號稱快速轉調洋琴;民國50年,又
制作四橋變音洋琴;民國60年,再制作401五橋變音洋琴;於民國68年以下列三大發明獲獎,為洋 琴音域、微調、轉調三大問題的解決,奠定基礎。
(一)採用五二多排並列式:解決了張力問題,以四橋並列取代傳統之兩橋,橫向定音階,增加音域
。左右兩橋由八度定絃法,改純五度定絃法;上下兩絃定音由自然音定絃法,改大二度定絃法,解 決轉調問題,而且各調音位相同。
(二)採用變音滾軸與推滾承軸、變音槽:解決微調或半音變化問題。
(三)採用分(高低)層滾軸板:解決增加變音槽後之音質問題。
1978年,北京民族樂器廠舉辦洋琴 改革會議,建議取消臨時變調滾軸。
以後武漢音樂學院桂習禮(江西1942─)據此與北京民族樂 器廠李江、周靖石師傅(1938─)研制成501大洋琴,於高低音區加進半音調絃法,進一步徹底解
決高低音轉調問題。(台灣已可接受的501,在大陸並不受歡迎,大體上仍延用401的奏法),絃軸
彷鋼琴用細螺紋,以增加抓力,防止跑絃。琴內加鋼棍牽柱及雙梆結媾,以抵銷琴絃張力及結 合洋琴架,加裝腳踏制音器後,叫505洋琴。
發展為全律活碼大洋琴後,橋碼獨立(且懸空離開面 板)可各別調整高度以微調音高或音質、制音器改為雙檔(全制音或部份制音)。
1975年長影樂團夏殿全,與長春樂器廠合作創制加箏洋琴。由四橋洋琴與十三絃箏組合構成。
1980年吉林省歌舞劇院趙德林(1941-吉林),與蘇州民族樂器一廠蔣柏松合作創制A─1型加箏電 子洋琴。
由六橋洋琴與三組雙碼十八絃箏組合構成。並創作A─1型加箏電子洋琴曲(松江木排)。 1980年中國瀋陽前進歌舞團,谷成忠(1947-遼寧)製作洋琴止音器。
1980年洪建國、王漢明製作雙弧面洋琴。
1980年貴州畢節黔劇團張正周創制合音洋琴。
1981年上海音樂學院洪聖茂(1940-上海)與上海民族樂器廠設制八一型洋琴。
1985年牛蘭東發明, 於505洋琴的低音腳踏制音器上加裝汎音橡膠棰。
1985年張銳發明洋琴顫音器,可以槓桿原理,用壓放滾軸承的方式,產生滑音。
1986年北京樂器研究所張天鐸(1940-北京),研制電洋琴。
1987年內蒙古哲里木盟藝術學校,李成文發明微調滾軸。
1987年中國瀋陽前進歌舞團谷成忠(1947-遼寧),與北京民族樂器廠合作,創制星海牌多 功能電子洋琴。
[琴竹之改革]
傳統小洋琴之琴竹,大都過軟,不利快速演奏。
因此大洋琴大都採用較硬的琴竹 ,並且講究 棰頭材質之變化,以控制音質、音色。
雙音色琴竹:有正反兩個棰頭,以代替音色變化時之快速換竹。
合音琴竹:有上下兩個棰頭,以演奏大三度合絃。
三頭琴竹:兼具上述兩項功能。
鋼絲撥子琴竹:鄭寶恆創用,以利竹尾撥竹奏法。
練功木琴竹:1988年桂習禮製作。
洋琴練習板:1990年洪建國製作。
[琴絃之改革 ]
1985年1月桂習禮與北京提琴廠蘇珍素,合作製作851銀色洋琴纏弦。
紫銅絲纏繞鋼絲後 再以鎳鈷錳銅合金絲纏繞,以求音色之剛柔並濟。
每音用一號絃,避免一絃用在數音的不 合理、不科學、不專用切缺陷。
[洋琴之特色]
擅長大跳、琶音、座音、(半音)音階迴旋摹進等之快速演奏。
民間傳統上非常重視加花 裝飾潤飾奏法,即以此特色為條件前提。
合絃奏法、單手帶輪、雙手分奏複調亦為洋琴之特色。
但洋琴是直嗓子,是少數無餘韻變化的中國樂器。
技法之改革: 針對洋琴的缺陷,六十年代(1962),鄭寶恒摩仿檀香山吉它,用滑音指套創新推拉滑音及 揉壓奏法。
民國71年,西安音樂學院王沂甫(遼寧1917─),與郭年利制作快速升降音洋琴。
從民國 24年開始至民國49年,先後發展撥奏、勾弦、單竹和音、顫竹、滑竹、揉絃等八大技巧。
[洋琴曲之流派]
1920年易其仁編著(粵曲洋琴譜)。
丘鶴儔(廣東1880─1942)1921年出版(琴學新編)、(琴歌必讀)、(弦歌必讀增刻)、(琴學精華)(1928)、(國樂新聲)、等粵曲書譜。
曲目有(娛樂昇平)、(獅子滾球)、(相見歡)、( 雙龍戲珠)、(聲聲慢)等。
有許多為採用左竹法處理的曲目。其所創用的洋琴竹法符號,在工尺譜系統下,有 表示節奏的作用,原理同南管琵琶符號,後為香港樂思(洋琴演奏法)及台灣江菊松編著中延用。
丘鶴儔並提出"竹法十度"說。
嚴興堂(老烈、廣東)編作有(旱天雷)、(倒垂簾)、(連環扣)、(到春來)、(歸來燕)等廣東洋琴名曲,多用座音襯打法。
是粵曲中最早有署名的作品。
1926年呂文成出版(呂文成琴譜)。
1939年陳俊英出版(國樂捷徑)。
1954年陳德鉅出版( 洋琴演奏法)。
以上為廣東洋琴曲之最早來源。
四川曲藝家李德才(成都1903─1982)採用七絃洋琴,創編(百雄師下江南)、(將軍令)、
(鬧台)等四川洋琴曲。並擅長自打自唱(秋江)、(祭江)、(祭塔)等曲。其中(將軍令)用座音切分法奏出打鼓的效果最為有名。另有易德全等人。被稱為四川洋琴曲。
山東洋琴曲源於山東琴書,又叫"打洋琴"、"唱洋琴:。
發源於魯西南古曹州荷澤地區。有南、北、東三路派別。
由"開頭通"、"鳳陽歌(四平調)"、"垛子板"三類曲目構成。
代表性演員有茹興禮(1888-1960)、鄧九如(1894-1969)、商業興(1895-1970)。曲目有(大八板)、(巧妝板)、(鴛鴦扣)、(五字開門)、(天下同)、(水漫金山)、(梁祝下山)、(藍橋會)、(白蛇傳)、(拳打鎮關西)、(上河調)、(下河調)、(漢口垛)、(疊斷橋)
、(梅花落)、(陰陽句)等。
江南絲竹洋琴名家,早期有任悔初(1887-1952江蘇)、張志祥(浙江)、郁鼎銘、唐繼香、俞樾亭。
上海民族樂團項祖華(蘇州1934─)創作整理(彈詞三六)、(歡樂歌)、(海峽音詩)、( 重讀雷峰日記)、(思鄉曲)、(行街)、(霓裳曲)等七十餘首曲目。
技法十度有:單齊輪滑顫、點撥抓揉花"口訣。
出版有(洋琴專集)。上海民族樂團周惠(1925-)編有江南絲竹(三六)、(
行街)等曲目,從師俞樾亭,屬左竹法。其它還有張徵明、朱文龍等。被稱為江南洋琴曲。遼寧民間藝人趙殿學,精研東北琴書及皮影戲音樂。
編演過(水龍吟)、(羅江怨)。把顫音、揉絃的技法,運用於(蘇武牧羊)中。其徒王沂甫(1917-1989)先後發展撥奏、勾弦、單竹和音、顫竹、滑竹、揉絃等八大技巧,再加以發揚。其它還有宿英等。被稱為東北洋琴曲。
中央民族歌舞團胡運籍(胡南土家族1928─1988)創作(塔什瓦依)、鄂爾多斯春滿園)、
(雪山贊歌)、(黎明舞曲)、(她怎樣長大)、(農村姑娘)、(年青的月亮舞曲)、(十五的月亮
)等曲,有少數民族風格。潮州洋琴保存最原始型制,如銅絲絃、七平均律等。
尤重視曲式變化之催奏變化,可惜專譜流傳不多。
一般而論,廣東洋琴曲講究加花裝飾與潤飾發展,華麗活潑流暢。
冒頭、疊尾、雙持加倍音、贈音帶輪等為特有語法。
四川洋琴曲講究演奏技法的特殊效果,較歡樂雄壯。
江南洋琴曲附點與短拍帶輪講究輕細小雃,有洋琴一捧煙的說法。
少數民族與外國洋琴曲,多舞蹈性的歡樂節奏。
潮州洋琴曲少用輪奏法,最樸素,但頭板加花講究抑揚頓挫,各種催奏法講究緊密對比。
[名家、名曲與出版]
西安音樂學院王沂甫(遼寧1917─)先後出版(洋琴教材)八冊、(洋琴獨奏曲選)(1983)等書。
從粵曲、江南絲竹、琴書、民歌、琵琶古琴箏曲、陜北二人台編作有(春天)、(蘇武牧羊)(1920趙殿學傳譜)、(汨羅江上)(1935首創撥奏法)、(繡金匾)等曲目。
民國44年,廣東音樂曲藝團,陳德鉅(廣東1907─)出版(洋琴演奏法)(上海國光書店)。
民國47年再出版(洋琴演奏法)(上海文化出版社)。
民國45年,星海音樂學院,黃錦培(廣東1919─)出版(洋琴入門)(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)。
民國48年,北京中國廣播藝術團,民樂團樂改組組長楊竟明(安徽1918─)先後出版(怎樣學洋琴)、(變音洋琴演奏法)、(洋琴曲選第一集)(1966)等書。
編作曲目有(桃源行)、(牧童短笛)、(光明行)、(江蘇民歌組曲)、(達姆達姆)等二十餘首。
天津音樂學院鄭寶恒(山西,1924─)先後出版(洋琴新技法及曲選)(1985)等書。
撰寫 (論我國幾種主要洋琴之地方風格)等論文。
編作曲目有(春播舞曲)、(公社萬年歡)、(勝利花燈)、(淮河隨想曲)、(翠湖春曉)、
(春到淮河)、(海燕)、(英雄壯志建山區)、(蘇武)、(杏花新村)、(萬年歡) 等曲目。
宿英出版有(洋琴獨奏曲八首)有(秧歌)、(秋思)、(羅江怨)、(落花流水)、(海濱的早晨)、(海鷗)、(蘇武牧羊)等曲。
早期最有名的洋琴主奏曲,當屬上海歌劇院張曉峰(江蘇1931─),於六十年代寫的五聲音階洋琴曲(邊寨之歌),著有(洋琴曲集)(1973)、(洋琴演奏基礎)。
編作曲目有(豐收之歌 )、(水鄉的春天)、(洪湖水浪打浪)等。
南京藝術學院錢方平(江蘇1933─)出版(洋琴演奏法)(1979),有(喜看豐收心裡甜)等曲目。
劉琪勤、劉紹勤出版(洋琴演奏法)(1979四川人民出版社) 王自強出版(洋琴八大技巧淺述)(1980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)
中國音樂學院業餘音樂學校屈連江(河北1939─)出版(洋琴獨奏曲選)(1989),有(歡樂的牧童)、( 快樂的童年)、( 春到邊寨)、等曲目。
四川音樂學院馮光鈺(1935-四川)著(四川清音)、(四川洋琴)
中國電影樂團李小剛(上海1936─)編作有(洋琴演奏法)(1980)、(洋琴獨奏曲選)、有(海島新貌)、(豐收的喜悅)、(銀河落韶山)、(
火車向著韶山跑)、(侗族人民慶豐收)等曲目。
北京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樂團,丁國舜(北京回族1939─)撰有(洋琴演奏法),曲目有(龍燈) 、(珠落玉盤)、(雙手開出幸福泉)
天津音樂學院團,李澤昆(1941─天津)編有(洋琴演奏法),曲目有(木蘭從軍)。
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張鎮田(北京1946)出版(洋琴演奏技法與練習)(1988)
四川音樂學院潘廣德(1933-四川),著(洋琴基訓練習)、(四川洋琴器樂曲牌)。廣西藝術學院李廣才(1933-江蘇):編(洋琴教材)。作(壯歌)、(紅水河歡樂)。
梁多平出版(簡明洋琴演奏法)(1985廣州花城出版社) 四川音樂學院陳富民(1941-四川)作(鐵牛高唱豐收歌)、(沱江之春)。
中國音樂學院、東方歌舞團魏鐵柱(1946-北京)著(洋琴演奏法)。
武漢水上運輸公司李寶山(1884-武漢)奏湖北小曲(放風箏)、(蚊蟲鬧五更)。
以上各家大抵均各派兼修,如旱天雷、倒垂簾、歡樂、蘇武牧羊、將軍令等各派名曲,各家均自有改編演奏譜,這是洋琴曲的特色。
洋琴尤擅長各外國樂曲之改編演奏,曲目之多,為各傳統樂器之冠,不在此舉例。
僅舉大型協奏曲目如下:
國內方面魏麗瑩(南投1954─)出版錄音帶一捲,收有(牧野遙思)、(千古江山風雨立)、成都軍區歌舞團劉希聖(1944-河北):作(江河的春天)、(歡樂的火把節)。
中央音樂學院于慶祝(1940-北京)作有洋琴協奏曲(延河暢想曲)。
瀋陽音樂學院劉寒力(1956-長春)作(木蘭辭)。 (馬)、(春綠林)、(碧海青天)、(午夜聞鶯)、(枝頭上的鳥兒)、等七曲。
另有(童年)、(瀚海長征)等。
台北市立國樂團孫新財(廣東1950─)出版有(洋琴密奏法)一書,專論洋琴之加花。
江菊松、夏炎、何名忠亦有出版。
其中以夏炎創作最多,唯不強調洋琴之加花奏法。
台中師專蔡錫山二十年前之名作(蝴蝶操),數十年來均為比賽指定曲,是最通俗的洋琴曲。
|